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法治动态  惠州法治

《惠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日期:2016-01-18

  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惠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草案作了修改,形成了《惠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为促进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公开化,充分了解民意,现将《惠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在本网站登出。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并将意见于1月28日前反馈到惠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地址:惠州市惠城区江北云山西路6号市行政中心四号楼5楼,电子邮箱:hzlifa@126.com,电话:0752-2882096,传真:0752-2882095)

惠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本市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废止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立法原则】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依法立法,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广东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尊严;

  (二)坚持民主立法,保障社会各方面依法充分参与立法活动,最大限度地凝聚立法共识、立法智慧,公平公正地反映不同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

  (三)坚持科学立法,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注重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第四条【人大主导作用】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加强对本市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章  立法项目库、立法计划和法规起草

  第五条【立法统筹安排】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项目库、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统筹安排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工作。

  第六条【立法项目库的管理】 立法项目库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储备年度立法计划项目而建立的法规项目总汇,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负责项目的征集、汇总并实施动态管理。

  纳入立法项目库的法规项目,负责组织起草法规草案的单位应当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必要的立法准备。

  第七条【征集立法项目】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向公众、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本市选出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居住在本市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有关单位征集立法建议项目。

  一切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公民都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应当分别对立法建议项目进行初步审查,提出是否列入立法项目库和年度立法计划的意见。

  第八条【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 年度立法计划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拟订,经主任会议通过后印发执行,抄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并向社会公布。

  编制年度立法计划优先从立法项目库中选择立法条件成熟的法规项目,法规项目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前,应当对其立法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等进行论证。

  有权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的机关有立法建议项目的,应当于每年第三季度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送立法项目建议书,并附法规建议稿。

  第九条【年度立法计划的实施】 年度立法计划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分别组织实施。

  年度立法计划确定的审议项目,法规草案应当于本年度内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未能按时提请审议的,负责组织起草法规草案的单位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作出书面报告。

  年度立法计划确定的预备项目,由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立法调研和法规草案起草工作,条件成熟时可以在本年度内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列为下一年度立法计划的审议项目。

  第十条【提前介入和重要法规起草】 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应当适时提前介入有关方面的法规草案起草工作,加强对立法工作进度和质量的监督检查。

  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规草案,可以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组织起草。专业性较强的法规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第三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权限和程序

  第十一条【立法权限】 下列事项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规定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的;

  (二)规定本市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特别重大事项的;

  (三)其他必须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第十二条【法规案的提出】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由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条例第四章规定的有关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或者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第十三条【应提交的资料】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同时提交法规草案文本及其说明、条文注释稿,并提供立法调研报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汇编等参阅资料。修改地方性法规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

  法规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和主要内容,以及起草过程中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第十四条【法规草案提前印发代表】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发给代表。

  第十五条【法规案的撤回】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已列入会议议程、尚未交付表决,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六条【代表团审议】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到会介绍情况。

  第十七条【专门委员会审议和统一审议】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第十八条【主席团听取意见】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或者召集各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就法规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十九条【授权常委会进一步审议】 地方性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二十条【法规草案的修改和表决】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四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权限和程序

  第二十一条【权限范围】 下列事项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对本市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作具体规定的;

  (二)市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常务委员会作规定的;

  (三)法律规定由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但不得同该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二十二条【法规案的提出】 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主任会议可以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委托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审查,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主任会议认为法规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主任会议可以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委托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审查,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第二十三条【应提交的资料】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参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提交文件和资料。

  地方性法规草案与本市其他地方性法规相关规定不一致的,提案人应当予以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应当同时提出修改或者废止本市其他地方性法规的议案。

  第二十四条【专门委员会审议或工作机构审查】 常务委员会收到提请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后,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规草案进行审议或者审查,提出审议意见或者审查意见,向主任会议报告。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审查地方性法规案时,认为需要修改或者废止本市其他地方性法规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五条【法规案的撤回】 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已列入会议议程、尚未交付表决,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六条【常委会审议制度】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规案、废止的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第二十七条【常委会审议程序】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对法规草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和主要问题等进行初步审议。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就法规草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等提出的审议意见或者审查意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报告,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对法规草案修改二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根据需要,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到会介绍情况。

  第二十八条【法制委统一审议】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第三次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的审查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修改情况报告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修改情况报告或者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二十九条【邀请列席会议】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审查法规案时,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成员和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法制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召开全体会议,根据需要,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负责人说明情况。

  第三十条【法规草案征求意见】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后将法规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主任会议决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十日。

  第三十一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采用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法规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本市选出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居住在本市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规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本市选出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居住在本市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三十二条【法规案修改和表决】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前,主任会议可以决定将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提请单独表决,并根据单独表决的情况,决定将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或者决定暂不付表决,交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三十三条【终止审议的情形】 地方性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因各方面对法规草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由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法规案终止审议。

  第三十四条【报批和公布】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地方性法规报经批准后,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并及时在常务委员会公报、惠州人大信息网以及《惠州日报》上刊登。

  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五章 法规解释和询问答复

  第三十五条【法规解释权及效力】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解释。

  常务委员会作出的法规解释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六条【法规解释程序】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以及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要求。

  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要求进行审查,认为有必要作出解释的,应当拟订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由法制委员会在会议上作说明。

  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地方性法规解释作出后,应当在十五日内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七条【法规询问答复】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法规询问进行研究予以答复,并报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配套规定的制定】 地方性法规明确要求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专门事项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自法规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作出规定,法规对配套的具体规定制定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能在期限内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说明情况。

  第三十九条【施行日期】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